当前位置:

武冈:薄弱学校改造引来学生回流潮

来源:新武冈 编辑:刘凡 2019-03-29 17:27:25
—分享—

3月27日,在武冈市秦桥镇偏远山区潮水村小,一间60平米的功能教室,40台崭新的电脑整齐排列。该校四年一班的孩子们正在这里上电脑课,他们戴着耳机,目不转睛地看着显示器。“老师我想听歌曲《卡路里》,怎么查?”今天电脑课的内容是如何上网查找资料,学生王婷举手向老师请教。

王婷是去年上学期从城里的一所私立学校转回来的学生,她是本村的孩子。一年级时在潮水小学上学,但其父母考虑片小条件差,怕影响孩子学习,就想方设法将她转到城里的私立学校。两年下来,王婷的成绩没上去,生活费的开支却上去了。去年,王婷爸爸看到村里的小学完成了“新薄改”项目建设,学校条件提升很大,主动又转回村小。

“还是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好,班上同学都是从小长大的小伙伴。”对于回村小上学,小王婷有自己的想法,她这样腼腆地告诉记者。熟悉的成长环境让幼小的孩子更适应,心理轻松,王婷去年期末考试的成绩也有提高。

“现在我们学校不比城里学校差,教室里有投影机(教学一体机),还能上电脑课,下课可以打乒乓球、跳绳……”说起与城里学校的差别,小王婷滔滔不绝。潮水小学是一所村级片小,地处武冈市秦桥镇东部山区的潮水村。学校建在山坡上,有5个教学班,学生103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实施“新薄改”项目,该有的教学硬件设施在潮水小学全齐备,且根据实际情况十分“迷你”,可以说刚好够用。迷你的电脑室、音乐室、图书室、绘画室……,每个功能室可容纳30人左右,而且图书、电脑、画板等设施设备都配齐了。

在潮水小学,去年上学期,王婷这样的返校生就有5个,其中还有3个是从广东学校转回来的。“去年开学那段时间打电话来问学校情况的家长不下20个。”潮水学校校长林政权介绍说。都听说我们这里的条件好了,今年下半年开学还会有几个转回来。

秦桥镇是武冈最偏僻的山区乡镇之一,整个学区有学生1300余人。与潮水小学一样的片小有6个,还有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学,全部实施了薄改项目,从2017年秋季算起,就有150余名学生返回家乡学校就近上学。 “现在有这个条件了,我们还想在音体美这些科目的教师力量配备上加强一些,特别是体育足球方面的专业教师,争取培养几个省级足球人才出来!”在秦桥中学塑胶体育场旁,该镇新上任的中心学校校长李小斌很有底气地介绍。

近年来,武冈市通过统筹上级专项资金、科学整合本级资金等方式,总投入约13.5亿元;坚持“新薄改”强基础。2015年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一轮薄弱学校改造”政策,累计投入5.6亿元,全面完成了农村163所薄弱学校工程改造,每个学校都建有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音美书法教室,每个乡镇都建有标准足球场;坚持“信息化”提水平。全市投入1.2亿元,打造武冈教育信息网络,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坚持“四改三化”换新貌。从2017年开始,武冈投入资金8568万元,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四改三化”,即改食堂、改厕所、改宿舍、改澡堂,抓净化、亮化、绿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为消除大班额,通过片区开发筹资5.9亿元,新建思源实验学校、湖南师大武冈附中以及改造城区学校。

从潮水小学王婷小朋友二年级转到城里读书,到去年她再次回流到家乡的学校,这个过程就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评价。农村学校条件好了,学生回流了,农村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工作也更有信心和底气了,教师安心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也会越来越好。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农村家庭的开支自然也降下来了,特别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拥有了和城里同等的义务教育资源,才真正走稳了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肖晓锋 张二健 报道)

来源:新武冈

编辑:刘凡

阅读下一篇

返回武冈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