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娅 杨 轩 李 玲 呙姿帆 戴 鹏
一座城市的高度由什么决定?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是节节攀升的经济数据?
在邵阳,答案或许更深刻。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湘中古城,用“一诺一生”的坚守、“为民惠民”的实践、“久久为功”的执着,给出了独特答案:城市的高度,终究是精神的高度、文明的高度。
社区邻居节活动现场医卫志愿者为群众服务。
从“麻风病村”里坚守半世纪的唐中和,到北京领奖归来便重返餐馆的林生丽;从资江边救起溺水儿童的普通村民,到景区里随处可见的“红马甲”志愿者……
市财政局河小青活动。
邵阳人的故事里,藏着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密码。正如邵阳市委书记严华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大会上所说:“精神文明建设要贯穿高质量发展全程,以文明高度托举城市未来。”
文明,是引领发展的奋进号角
——从“提名城市”到“文明标兵”的跨越
“今年拿到这块牌子,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当邵阳市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传来,曾参与创文工作的杨文明难掩激动。
这份荣誉背后,是邵阳人近十年的坚守——2017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2018年、2021年两度获得提名,2020年更将创文写入“十四五”规划,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对邵阳而言,创文从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撬动城市发展的“金钥匙”。
走进邵阳经开区,中联数据湖南算力中心的服务器嗡嗡运转,三一专汽的智能化生产线忙而有序……这里既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摇篮,更是“3×3”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缩影。
2024年,邵阳九大产业链总产值达3941.6亿元,打火机产业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当地特色小商品的发展故事受到了《人民日报》关注。
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在邵阳,每一项民生数据都透着“文明温度”:2024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5.46%,保交楼17295 套、交付率100%,在全省7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全省第一,5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35 万个,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智慧医疗” 更让偏远山村的老人也能远程问诊。
如今的邵阳,沪昆高铁横跨东西,武冈机场连通北上广深,犬木塘水库枢纽工程圆满完工,邵永高铁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交通动脉的延伸,不仅带来了物流与人流,更让文明的种子播撒得更远。
2024年,邵阳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86个,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让“邵阳制造”走向世界,这座曾经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正以文明为帆,驶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航程。
文明,是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从“问题短板”到“幸福账单”的转变
“以前小区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出门得踩泥巴;现在不仅路平了,还装了充电桩,楼下就有健身器材!”家住邵阳市双清区东风路社区的李阿姨,望着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笑容里全是满足。
在邵阳,这样的“幸福蜕变”每天都在发生。近年来,邵阳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00余个,维修供水管网100公里、燃气管网47.5公里,新增城区停车位1.8万个,切实解决“学位、车位、床位、厕位、梯位”等民生实事2075件。
北塔区状元洲街道举办“十大孝星”表彰活动。
文明创建,既要抓大事,更要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
清晨的资江风光带,环卫工驾驶着清扫车作业,机械化清扫率达95.9%;农贸市场里,摊位整齐划一,“明码标价” 的牌子格外醒目……这正是邵阳“三清六乱”集中整治的显著成果。
邵阳市建立由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常年聚焦校园周边、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清理垃圾、规范停车、整治占道经营,让“干净、整洁、有序” 成为城市日常模样。
在洞口县高沙镇,办丧事时,3个人主事、时间不超过3天、费用不超过3万元的“三个三”说法家喻户晓。这个由村民自主定下的规矩,不仅减轻了“人情负担”,更成为全国移风易俗的典型案例。
而在湘窖酒业、崀山景区,一场场简约而浪漫的“婚事新办”接连上演,曾经的“天价彩礼”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文明新风”里的甜蜜与温馨。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成为邵阳人的生活习惯。全市117.21万名注册志愿者、8192个志愿服务组织,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爱心网”。
“阳光课堂”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银龄关爱”帮独居老人买菜买药,“护河卫士”守护资江清澈。新邵县陈家坊镇的选调生“新”声代宣讲团,还把“红色课堂”搬进乡村,用乡音讲述戴世荣烈士的故事,93岁老党员谢桂生激动地说:“革命的魂不能丢,你们要把英雄故事一直讲下去!”
文明,是融入血脉的共同基因
——从 “榜样力量”到“全民行动”的传递
“答应了顾客只歇业3天,就不能食言。”5月24日3时30分,今年71岁,刚从北京领回“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林生丽,仅休息5小时,便回到了自己开了30年的餐馆。
这家坚持低价经营的小店,墙上贴满“诚信经营”的奖状,更成了邵阳人“坚守诺言”的生动写照。
宝庆中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开展党的理论宣讲。
在邵阳,这样的“好人故事”还有很多:乡村教师谭美珍扎根山区讲台40年,“火箭少年”张世杰用科技创新点亮梦想,“熊猫侠”廖振飞坚持义务捐献RH阴性熊猫血18年……
通过八届道德模范评选、五届“双十最美”活动,邵阳全市有1000 余名先进典型从群众中走来,其中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4人入选 “中国好人”、159人成为 “湖南好人”。
走进邵阳好人馆,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让 “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 成为城市新风尚。
文明的种子,要从娃娃抓起。在邵阳市第一中学,“八礼四仪”文明礼仪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宝庆烙画、唱炭花舞;全市12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乡镇全覆盖,“童心向党”“我们的节日” 等活动,让红色基因、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如今的邵阳,文明已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生活的细节。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斑马线前,司机挥手示意行人先行;社区里,“邻居节” 让陌生邻里变成“亲人”;网络上,“创文随手拍”“创文金点子” 让每个人都能为城市建言献策。
宝庆中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开展党的理论宣讲。
正如邵阳市民巡访团成员王阿姨所说:“以前觉得创文是政府的事,现在才知道,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主角’。”
文明,是永不止步的执着追求
——从“金字招牌”到 “常态长效”的坚守
“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程蓓的话,道出了邵阳人的清醒与坚定。
中央文明办实行“三年一复查”,省文明办“一年一测评”,如何让文明 “不褪色”?
邵阳给出的答案是制订《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三年行动计划》,从市容环境、公共秩序到市民素质,推出 11 项提升行动,力争带动 5 个县市实现 “县级全国文明城市零突破”。
在邵阳的各个乡村,文明创建同样“不缺位”。绥宁黄桑的苗寨里,村民用村规民约约束大操大办;城步南山的牧场边,“道德银行”让行善积德有了“小激励”;隆回虎形山花瑶古寨,非遗传承与文明旅游相得益彰。
邵阳还将“千万工程”经验融入乡村振兴,创成17个全国文明村镇,推动“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同步推进、同向发力。
观音塘社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太极拳活动。本版图片均由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文化是文明的根脉。纪念魏源诞辰230周年读书会、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点落户洞口、宝庆烙画亮相巴黎国际博览会……
邵阳的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素材。而“翰墨情深”邵阳书法晋京展、“四季村晚”“书香邵阳”等活动,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 “文化盛宴”。
金秋的邵阳,资江碧波荡漾,北塔倒映水中。红绿灯前,行人自觉等候;菜市场里,摊主热情招呼;景区门口,志愿者微笑引导……
邵阳这座城市,没有因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而停下脚步,反而以更坚定的步伐,朝着“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目标稳步迈进。
“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在邵阳,每个人都知道,城市的高度,永远在脚下、在心中、在每一次文明的践行里。这座被资江滋养的古城,正以精神文明为笔,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邵阳篇章。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张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