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这是武冈申靓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一道人尽皆知的算术题、这是武冈机电维修管理界为人称颂的钻研精神、这是属于钟立元的“专利”的人生。
》》》1是学习中的一点一滴
钟立元今年51岁, 1987年考入长沙商学院电子电器实用操作专业学习,1990年毕业后在广东金达电器厂工作,主管车间机器操作和维修,从校园进入社会,虽然遇到了一些不适应,但他通过慢慢的学习,将理论知识与车间设备的实际构造相结合,很快就能熟练地操作设备并保证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这个好学的小伙子的努力没有白费,当年就被评为了优秀管理员,创造了当时公司最快评优的新人员工。
》》》1是工作中的一丝不苟
1998年钟立元应武冈企业家欧阳琥文的邀请,加入长沙地板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强化符合地板。当时公司正被质量问题困扰,机器设备不时出现毛病,造成公司产品经常被客户投诉不过关。
为了解决设备问题,钟立元与公司工程师共同成立科研小组,日以继夜加班加点查找资料、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公司困扰已久的设备问题彻底解决,并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这使得公司产品在当时国内同行业中稳定性首屈一指。也因此,钟立元在地板行业界声名鹊起。
》》》1是从头开始的一如既往
虽然在外面工作生活的都十分如意,但钟立元一直牵挂着已经94岁不便外出的失明高龄母亲。2010年钟立元考虑再三后决定——放弃了大城市优厚的待遇,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武冈,进入本地企业申靓建材有限公司工作,担任一名普通的印花师傅。
刚刚回来工作不久时遇到一次突然停电事故,当时机器内部的温度一下就窜到了232度,正常机器运转的温度是200度,从而导致机器内部的零件全部卡死。由于经验不足,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他打电话联系了外地有经验的师傅。师傅告诉他要加石钠润滑零部件,当时因为温度过高,他试过加了石钠依然没起作用,最后只好采取了一个最笨的方法,将里面的挤塑螺杆一节一节手动敲下来,敲了整整两个小时。面对新的工作上的困难,他没有气馁。他从自己熟悉的机器设备入手,一有空闲时间就在车间里摸索各种电器设备的操作、维修方法,他总在思考怎样能够把产品做得更好,怎样把机器效率提得更快,通过他的思考和实践总是能给公司提供很多新的点子。在勤学苦练中,他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对每一个项目都认真分析,尤其对设备的改良方法更是研究彻底。很快,他的工作能力被领导和同事认可,在公司也得到提拔和重用,现在他的薪水已经赶上了原来在大城市工作的水准。
》》》1是努力后的独当一面
“机器运转时一定要密切关注调频器的转速,速度太慢会导致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转速过高,会导致板面不平整、不光滑,产生质量问题。”5月24日,记者来到申靓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看到钟立元正在指导车间员工如何检查正在运转的设备。
如今的钟立元,早已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印花师傅成长为副厂长, “但他这位副厂长却是一线车间的满勤人员,来的比早班工人早,走的比晚班工人晚……”董事长欧阳岳文这样评价他。
最初在车间做印花师傅的时候,那时工厂刚刚起步,生产设备不足,如果接到的订单多他们反而会发愁,担心不能按时完成客户订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钟立元思考着能不能将两片扣板同时过机,这样生产效率就能翻倍了。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带着车间另外一名员工,每天下班后留下来加班,研究改进机器设备。通过连续一个星期的试验,他成功改进了设备生产效率,达到一次放两片扣板的目的,不仅将功效提高一倍,还降低了机器的磨损。
》》》1是16项专利背后的首屈一指
勤于学、善于学、敏于行。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学习,善于思考迎难而上,刻苦钻研新技术和新工艺,不藏功不揽功,带领车间员工一起参与到公司的技术革新。
2016年至2018年,他将这些年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经验,与公司同事一起成功申报了16项实用新型专利,轰动全国板材业。提高效率,他们改进设备,将设备的生产效率提升5%;改进质量,他们通过在墙面材料的内部进行打孔,大大提升了材料的隔音效果;降低成本,他们通过在石塑墙板上面加入竹木纤维,使墙板材料质量变得更轻、更坚韧;创造发明,他们开展对带空气净化效果的覆膜扣板研究……
“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用心才能够做好,任何一件事情要想成功,都需要要经过千百次试验,反复锤炼、反复失败,创新没有技巧,都是经验的积累”。这是钟立元30多年的电器实操职业总结,无论是在自己熟悉还是陌生的领域,他都一心一意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正是凭着这股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他成为了坚守车间一线的“专利之王”、成为了专业领域的“技术工匠”。(邹叶琼 张梦彬 报道)
来源:新武冈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