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才推动技术、推动管理,用人工智能、机械,来代替人工劳动。武冈逐渐告别一家一户散养的生猪养殖模式,生猪产业走上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快车道。
武冈首家生态立体智能化养猪场建成
2021年3月12日,在武冈市水浸坪乡高霞村的天鹅双喜生态立体智能化种猪场里,专业技术人员在对场里的人工智能设备设施进行紧张的安装、调试。800头母猪30天后即将进行“入住体检”,标志着武冈首家“楼房式”种养结合的智能化生态种猪繁育场即将投入启用。
为加快生猪产能恢复,保障市场供应量,武冈市天鹅双喜生猪养殖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积极借助新兴智能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加快传统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推行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养殖管理模式,建成武冈首家高水平的生态立体智能化养猪场。该场将原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现已改造猪舍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怀孕舍5000平方米,分娩舍5000平方米。改造后将采用先进养殖技术进行生产,通过智能化饲喂配置设备,结合环控体系,形成智能养猪流程闭环,使猪场形成物联网,实现数据互通和生产过程的智能预警、员工管理、数据化分析、可视化管理,精细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生猪养殖基地。
智能化养猪项目总投资5200万元,占地80余亩,项目分两期实施,首期投资3600万元,建设五层楼房式建筑,每层面积2400平方米,共12000平方米,能容纳1600头能繁母猪生产,预计年出栏仔猪40000头。二期投资1600万元,通过整合资源,围绕市民餐桌产品升级需求构建区域产业链,并通过与农户签订产品回收订单的形式,从而规避农户种养的市场风险。
“这里的生猪相当于住上了‘电梯公寓’楼,每层之间都通过宽敞的电梯相连,既方便了生猪和饲料等投入品的运输,又减少了人员与生猪的直接接触机会”。该场负责人林双喜介绍说,这栋“楼房式”种猪养殖场楼内安装配置有智能化饲养设施、设备和粪污智能化收集排污处理系统及自动化通风换气系统,安装在智能化养殖场内的远程管理系统能够对猪场的人、猪、投入品、设施设备正常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及预警,实时全方位了解猪场情况。可实现安全监控、智能饲喂、智能估重、智能测温等多种智能化管理,尽量减少生猪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频次,极大降低了猪场的人工成本、保障了生猪防疫生物安全、提高了养殖生产经济效益,也保障了食品的安全卫生,从而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下一步,猪场将借助人工智能化生猪养殖基地,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积极引导养殖户进行品种改良,增加养殖收入。同时对养殖场的生态种养系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打造智能化、生态化的生猪养殖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发挥“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推动武冈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与全国500强企业大北农集团联姻高位推动
2020年4月18日在文坪镇尖峰村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猪舍进行环保排污项目的紧张施工。作为武冈招商引进的“大手笔”,大北农年出栏50万头优质肉猪暨种养循环生态农业项目,于同年8月底建成存栏育肥猪1.23万头的标准化、一体化猪舍和标准化洗消中心等设施设备。
大北农年出栏50万头优质肉猪暨种养循环生态农业项目由全国500强企业——大北农集团控股的武冈众仁旺农牧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2020-2021年)建成存栏0.5万头的种猪场1个、存栏1万头的肥猪场10个、有机肥加工厂1座、种植示范基地1个;二期工程(2021-2022年)建成存栏0.5万头的种猪场4个、存栏1万头的肥猪场15个,配套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及有机肥加工、饲料加工设施。
猪吃菜叶、猪粪分离成沼液、沼液浇灌蔬菜、沼气提供电力能源……这种“猪—沼—菜—电”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在文坪镇尖峰村“转”了起来。大北农年出栏50万头优质肉猪暨种养循环生态农业项目的建设,有效发挥了生猪产业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农业实体产业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近年来,武冈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致力推进生猪标准养殖,以标准化促进生猪产业化,全面规范养殖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完善生猪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生猪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有力推动了生猪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2月,武冈被授予“全国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为全国33个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市、农场)之一。武冈作为全国畜牧养殖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连续多年获得生猪调度大县奖励。
来源:武冈融媒
作者:陈显怀 蒋运文
编辑:刘凡
本文为武冈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newswugang.cn/content/646843/95/14233233.html